比歼-35更强大的角色现身?超越美国战力爆表,或致对岸防御崩溃
你的位置:火狐下载官网 > 新闻动态 > 比歼-35更强大的角色现身?超越美国战力爆表,或致对岸防御崩溃
比歼-35更强大的角色现身?超越美国战力爆表,或致对岸防御崩溃
发布日期:2025-05-22 14:37    点击次数:174

珠海航展上,歼-35固然吸睛,但一个叫做“九天”的庞然大物,才是真正让军事观察家们坐不住的角色。这不是一架简单的无人机,它以16吨的巨型身躯,跨越了有人轰炸机的门槛,更因“无人”而敢于执行极限任务。最颠覆的是,它肚子里藏着一个能放出无人机“蜂群”的“空中母舰”核心。它不仅仅是放大版的无人机,它是一种改变未来空中打击规则、重塑战争模式的新概念平台,其潜在影响远超一架新型战机。

光是块头,就够震撼了

先看“九天”这身板,够惊人。最大起飞重量宣称达到16吨,能装6吨的有效载荷,一口气还能飞7000公里远。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下我们熟悉的老将轰-6,它满打满算也就75吨起飞,最多能装9吨弹药,飞个8000公里。

虽然“九天”在绝对数值上还没到轰-6的量级,但你看它的载荷能力和航程组合,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已经具备了和轰-6掰掰手腕的潜力。这可不是个小信号。

别小看这跨越,从传统无人机的几十公斤、几百公斤,一下跳到16吨这个级别,它等于直接闯进了过去只有中型有人轰炸机才能涉足的领域。它在暗示:未来执行一些过去只有有人轰炸机才能干的重活儿,或许有了更“便宜”也更“敢”的选择。

没人开,反而更敢干

当然,“九天”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最大的杀手锏,是“没人”。给飞行员弄复杂的维生系统、弹射座椅、弹射逃生程序?那得花多少钱,设计和维护起来又多麻烦?无人机把这些保障飞行员生命安全的“包袱”全扔了。

而且,无人机技术得益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和快速迭代,模块化设计和零件通用化是常态,这进一步压缩了生产和维护成本。更关键的是,“没人”意味着“没损失”。有些极端战术,过去一想到飞行员可能回不来就没人敢提,现在在无人机这儿,突然又有了实现的可能。

比如当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构想的强-5挂核弹那种“有去无回”的任务设想,飞机飞最远,炸完拉倒,飞行员殉国,作战半径其实就是最大航程。这种不惜牺牲飞行员的战术,后来随着更先进战机服役而弃用了,太残酷。

但“九天”呢?7000公里航程,必要时候完全可以当成7000公里的单程打击半径用,根本不用考虑返航的油耗和安全。反观轰-6,为了能安全回来,实际作战半径通常被限制在3000公里左右。这战略纵深一下就拉开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肚子里藏着个蜂巢

“九天”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核心技术,是那个所谓的“异构蜂巢任务箱”。这玩意儿一出来,它就不是一架简单的无人机了,摇身一变,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移动的“空中母舰”,或者说是个能跟着走的“无人机基地”。

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能把体积更小、功能五花八门的“小弟”们装在自己的肚子里,到了战场上空再根据需要把它们放出去干活儿。这里的“蜂巢”两个字,形象地暗示了它具备一口气释放大量小型无人机,形成集群作战的潜力。

但这就对它自身的飞控系统和子无人机间的协同指挥算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得确保这些“小弟”们既能互相配合,又不会撞得一塌糊涂。 而“异构”这两个字更厉害,点明了它的兼容并包。任务箱里装的“小弟”,可以是形态、尺寸、功能完全不同的无人飞行器。

这意味着“九天”能够根据地面部队的需求或者战场实际情况,灵活搭配、释放最适宜的子无人机组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比如,地面部队推进到某个阶段,头顶上的“九天”就能放出侦察无人机看路、干扰无人机压制敌方通信、精确打击无人机拔点,甚至放出通信中继无人机,提供定制化的空中支援。

不只扔炸弹,或许还能打飞机?

理论上讲,既然“异构蜂巢任务箱”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类型的载荷,那么在里面装几枚空对空导弹,似乎也并非不可能。真要能这样,‘九天’就不是只会扔炸弹的傻大个儿了,它至少具备了一定的自卫能力,甚至在特定情况下,理论上都能跟敌方有人战机试试身手,周旋一下。

虽然它的空战效能肯定没法跟专业的战斗机比,但这无疑大大拓展了这种巨型无人机的作战光谱和用途边界。把这些技术特性组合在一起,使得“九天”在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里,展现出的潜在价值可真不能小看。

它宣称的综合战力,以及由此可能对区域军事平衡带来的影响,自然成了各方死盯的焦点。相较于那种远在天边的战略威慑,它对近海区域作战模式的潜在改变,或许来得更直接、更现实,也更让人坐不住。

海峡对岸,最怕它什么?

例如,在设想中的某些复杂军事行动场景下,传统的两栖登陆作战面临两大公认的挑战:一是滩头阵地易守难攻,强行登陆可能导致重大伤亡。二是目标区域往往部署有高密度的防空火力。比如台湾地区,就被认为是全球防空导弹部署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各种型号的防空系统及单兵防空导弹加起来据说总数超过7000枚。

“九天”的出现,似乎恰好为应对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解法和思路。首先,这种大型无人机平台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在登陆部队头顶长时间盘旋,执行持续的火力压制任务,配合地面部队的冲滩行动,专门打击那些暴露的防御火力点,实现所谓的“空地一体化协同登陆”。

针对高密度防空和坚固工事。“九天”能够进行高空飞行,相较于派出宝贵的歼-16等有人战机执行高空精确轰炸,它的成本可能低得多,损失的代价也小得多。若遭遇那种打不烂的永备堡垒,“九天”6吨的载荷能力足以挂载大型钻地弹或大当量航空炸弹,实施一击必杀的毁灭性打击。

与此同时,从“异构蜂巢任务箱”中释放出来的小型无人机,可以化身为灵活的巡飞弹,利用其小巧的特性,钻入工事的通风口或其他防御薄弱环节,从内部发起攻击,瓦解防御。这种多层次、多维度、且具备“蜂群”潜力的新型打击能力,对那些想依托坚固工事固守待援的防御方而言,无疑构成了极其严峻且防不胜防的考验。

当然,任何新武器系统从展览台上的惊鸿一瞥,到真正形成可靠的战斗力,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需要在严苛的测试和训练中不断完善。“九天”也不例外。不过,它所代表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向太明显了,清晰地揭示了未来空中力量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智能、更经济、更灵活,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具备那种“不计代价”的决绝。

这不光是中国军事航空工业迈出的重要一步,也给全球的军事观察家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未来战争形态可能如何演变的新视角。所谓“更厉害”,或许并非仅指单一性能的超越,而在于其可能带来的作战模式与战争伦理的深远变革。



上一篇:股票投资新解密:揭秘“持股时间”的黄金定律!
下一篇:巴菲特给年轻投资者的忠告:与更优秀的人为伍